当前位置:影视前线 > 正文

《艋舺》成功演绎激情奔放的男性演义(图)

http://www.shcaoan.com 中华娱乐网 2010-2-8

《艋舺》成功演绎激情奔放的男性演义(图)

    作为一部目标明确的本土商业制作,钮承泽导演的“艋舺”可说是成功到位,让电影彻头彻尾成为一部激情奔放的男性演义。

    这在转折清楚的剧本即已奠定完好的基础。赵又廷饰演的转学生“蚊子”,因为不甘便当里的鸡腿被抢而得罪班上的恶霸,但他灵活应敌的表现却获得校园另股势力的青睐。急需同侪认同的他于是有点误打误撞地成为“太子帮”一员,和含着“黑金”汤匙出生的庙口大哥之子“志龙”(凤小岳)、绰号“和尚”的智囊军师(阮经天)、血气方刚的天生打手“白猴”(蔡昌宪)、中看不中用的胖子“阿伯”(黄镫辉)成了拜把兄弟。

    同样的,也因为一根鸡腿,让自以为从小失怙的“蚊子”进一步认同马如龙饰演的庙口老大“Geta”成为一个“代父”形象。然而就像“Geta”奉守的黑道原则(从泾渭分明的地盘划分,到尊刀鄙枪的武器哲学)抵不过时代潮流的变迁而惨遭背叛。“蚊子”也从旁观、目睹到介入,发现“黑”吃“黑”的残酷法则外,更惊觉兄弟情谊的变质,而让他信仰这个世界的防护罩,濒临崩解。而最后殉身式的反扑,也成了一场巩固己念的浪漫仪式。假如说一根鸡腿是故事表面牵起同侪与父性认同的符号,片中“血”与“樱”的交融替换,则成了憧憬与代价的内在体现。

    对台湾积弱不振的类型电影而言,“艋舺”可视为近年多位新导演前仆后继、重新搭建起与主流观众沟通交流的桥梁后,最盛大的一场落成。从故事情节开始,就已经设下许多在制作上无法随便带过的高门坎,除了可观的人力、物力资源需求,从还原、再造一个八0年代的艋舺风貌,到训练一批严格说来有点超龄的演员很有说服力地诠释角色还得区隔分明,都可见识到类型电影工程的不易。而这种貌似写实但又要和真正的写实主义保持一点距离,以合理化所有事件戏剧性发展的技巧,明显地在这部电影都被执行到了。对电影工业发达的国家而言,这不是稀奇的事,但对于二十多年来大多倚赖人文内涵撑起尊严的台湾电影而言,它的实践与完成,真的是筚路蓝缕,得来不易。导演钮承泽与监制李烈证明了他们从“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囧男孩”到本片的三级跳,是认真且有备而来的。

    众多演员的形象鲜明,也可谓素质整齐。马如龙、邢峰王识贤的押阵,提供了本片稳健的表演元素;而赵又廷、阮经天等年轻演员的热血魅力,也各擅胜场。作为一个广义的新人,海外成长的赵又廷挑梁演出本土要角的成绩,足堪肯定;而阮经天从口条、气势、甚至含蓄的同性之情,进步的幅度更让我刮目相看。

    至于“艋舺”因树大招风所引来的泛道德化批评,往好的方面看,是影像文化影响力被重视与期待的结果;但按此逻辑,拍“纽约黑帮”的马丁史柯西斯恐怕该被城市列为不受欢迎的头号人物,而以“教父”、“英雄本色”创造潮流的柯波拉、吴宇森不也成了黑道同路人?创作本来就没有服膺教条的义务,况且影片的内在题旨更非从故事地点、角色身分即可轻易断定。“艋舺”不是“娥摩拉”(后者才是对罪恶城市的黑暗纠结彻底挖掘的杰作),它从一部黑道版的“九降风”逐步靠近塞吉奥李昂尼的“四海兄弟”,从对友谊的歌颂到痛心承认情义被体制利益吞噬的难堪(但最后一记回马枪则又响应了兄弟情谊),应已清晰反映了它的主题精神。

    回归电影本身,“易放难收”才是钮承泽真正的难题。赵又廷在与阮经天兄弟阋墙的终极对决时,那滔滔不绝的质问到重申主题的内心独白,其实是有点满溢而重复的。虽然可以理解这是把高潮推向煽情的一种手法,但过于直接却反而少了留白的余韵。而这也间接反映了本片篇幅稍微冗长的原因。但整体来说依然瑕不掩瑜,对台湾而言,“艋舺”绝对会是今年的指标性电影之一,因为它不仅是影、视合流的一次成功尝试(尤其是阮经天、王识贤的改头换面),更是本土电影有能力迈向中、大型类型制作的具体证明。

声明:中华娱乐网刊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同类文章敬请浏览:影视前线